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对乡村产业兴旺的影响研究
李文启;李玉璇;产业兴旺是驱动乡村振兴的“末梢神经”,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促进乡村产业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效、集约、公平、均等化发展转轨的契机。基于2015—2022年我国1524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方法(DDML)等,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乡村产业兴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乡村产业兴旺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通过激活企业创业活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韧性等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非贫困县和东部地区的数字化转型驱动效应更为突出。建议扩大农村金融科技服务网络覆盖面、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完善城乡金融资源统筹配置等,从而促进农业金融科技不断向农村地区下沉,以释放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的最大效能。
金融科技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与路径
刘霞;李竑沐;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也是顺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引擎。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金融科技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标体系,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有效衔接的总体效应、异质性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水平,这种作用在西部地区以及研发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尤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通过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与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积极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因此,应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打造三产融合数字化平台,健全农村创业风险保障机制,以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数字乡村建设对涉农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
宋博;马欣茹;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涉农信贷可得性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2011—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涉农信贷可得性的影响,以及农民数字素养在其中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涉农信贷可得性,并通过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效应。基于此,建议政府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农民数字素养长效机制以及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涉农信贷可得性。
数字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研究
刘煜;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背景下,数字金融作为技术赋能的新型金融业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基于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农业减污降碳效率,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两者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农业减污降碳效率受到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的影响,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均显著推动了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提升;不同地理区位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较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强化政策引导,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加速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提升,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数字人民币持续使用意愿及行为策略研究
魏明侠;罗嘉琪;夏雨;在全球货币体系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人民币虽试点成效显著,但其交易规模与用户渗透率仍落后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博弈论与仿真分析的混合方法,系统探究用户持续使用数字人民币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识别出5条驱动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路径,揭示了个体因素(金融素养、信任、自我效能感等)与环境因素(经济激励、社会影响)的协同作用机制。基于不同策略的博弈仿真表明,平台需根据成本系数与用户异质性动态平衡经济激励与社会推广策略。研究不仅丰富了央行数字货币使用研究领域,而且为政策制定者与数字人民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用户长期留存提供了实践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