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访问量:344186

经济学研究_特约专栏

  • 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对乡村产业兴旺的影响研究

    李文启;李玉璇;

    产业兴旺是驱动乡村振兴的“末梢神经”,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促进乡村产业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效、集约、公平、均等化发展转轨的契机。基于2015—2022年我国1524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方法(DDML)等,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乡村产业兴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乡村产业兴旺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通过激活企业创业活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韧性等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非贫困县和东部地区的数字化转型驱动效应更为突出。建议扩大农村金融科技服务网络覆盖面、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完善城乡金融资源统筹配置等,从而促进农业金融科技不断向农村地区下沉,以释放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的最大效能。

    2025年04期 v.41;No.15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金融科技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与路径

    刘霞;李竑沐;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也是顺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与技术创新,成为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引擎。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金融科技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标体系,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有效衔接的总体效应、异质性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水平,这种作用在西部地区以及研发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尤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通过推动农村三产融合与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积极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因此,应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打造三产融合数字化平台,健全农村创业风险保障机制,以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25年04期 v.41;No.151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建设对涉农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

    宋博;马欣茹;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涉农信贷可得性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2011—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涉农信贷可得性的影响,以及农民数字素养在其中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涉农信贷可得性,并通过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效应。基于此,建议政府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农民数字素养长效机制以及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涉农信贷可得性。

    2025年04期 v.41;No.151 21-2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研究

    刘煜;

    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背景下,数字金融作为技术赋能的新型金融业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基于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金融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农业减污降碳效率,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两者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农业减污降碳效率受到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的影响,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均显著推动了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提升;不同地理区位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较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强化政策引导,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加速农业减污降碳效率的提升,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2025年04期 v.41;No.151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学研究

  • 数字人民币持续使用意愿及行为策略研究

    魏明侠;罗嘉琪;夏雨;

    在全球货币体系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人民币虽试点成效显著,但其交易规模与用户渗透率仍落后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博弈论与仿真分析的混合方法,系统探究用户持续使用数字人民币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识别出5条驱动持续使用意愿的组态路径,揭示了个体因素(金融素养、信任、自我效能感等)与环境因素(经济激励、社会影响)的协同作用机制。基于不同策略的博弈仿真表明,平台需根据成本系数与用户异质性动态平衡经济激励与社会推广策略。研究不仅丰富了央行数字货币使用研究领域,而且为政策制定者与数字人民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用户长期留存提供了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v.41;No.151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金融驱动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

    刘威;袁丽花;景聪;路依晨;

    数字金融通过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和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便利性。基于2013—2023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3个维度,衡量了不同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研究了数字金融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在经过缩尾处理和替换被解释变量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农产品流通水平高的地区,数字金融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分维度估计表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数字化程度则表现为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机制检验表明,科技创新在数字金融促进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因此,各地区须抢抓数字金融发展机遇,分地区制定数字金融发展策略;逐步拓宽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延伸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提升金融数字化程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数字金融和农产品流通之间的推动作用。

    2025年04期 v.41;No.151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动态fsQCA的分析

    李雪;袁春燕;刘樑;

    基于2013—2022年116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度和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等方法,对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乡村振兴水平整体提升但波动较大,部分城市受“邻近效应”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2018年后呈现马太效应。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但区域差异显著,沿海地区优势突出;推进均衡发展需多因素联动,单一要素难以驱动。以机械化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为核心条件,识别出“财政—消费”驱动型、“消费”驱动型、“投资—创新”驱动型和“财政—创新”驱动型四类城乡发展路径。需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2025年04期 v.41;No.151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

    马喜妹;王冲;

    加快推进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核心内容。研究表明,绿色信贷政策促进了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并提升了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上述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的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和地方环境治理强度的企业中存在异质性,在国有企业、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和环境治理强度较低的地区,政策效果更为显著。研究将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支持绿色创新发展路径提供经验数据和政策参考。

    2025年04期 v.41;No.151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研究

  • 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万淼;冯欣欣;张盈盈;

    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在教育数字化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学生画像的精准呈现、教育供给的靶向适配以及教育场景的沉浸多样。然而,思政课数字化教学也面临诸多困境,如师生数字素养不足、师生关系疏离、教学内容价值导向削弱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技术介入导致主体认知困惑、人技关系遮蔽教学主体性、算法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为此,须提升师生数字认同、加强数字素养培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优化教学供给方式,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向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025年04期 v.41;No.151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书院实践育人模式探赜

    陈越阳;朱舒翼;

    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变革的持续推进,书院实践育人模式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样态。数智技术赋能实践育人成为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数智技术在嵌入育人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教育空间、提供精准服务,但也存在教育工作者偏离教育本质、陷入技术性困境的潜在风险。因此,应坚持内容为体、技术为用,教师为主、技术为辅,伦理为先、技术为器的原则,积极拥抱数智技术。为紧跟时代步伐,实现数智技术赋能书院实践育人模式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顶层设计,赋能实践育人;优化数据资源,精准育人画像;锚定价值共识,提升导师素养;优化育人生态,拓宽育人场域。

    2025年04期 v.41;No.151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管融合视域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项目管理》课程为例

    高秀菊;李广平;

    面对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的挑战,以工程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为框架,结合研究性教学理论,系统构建了工科《项目管理》课程工管融合的研究性教学实施路径。依托技术、管理与融合三个维度的项目,创新性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五步推进式”教学法。以河南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技术决策与项目管理工具的深度耦合问题。工管融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还能够促进教师的跨学科交流。

    2025年04期 v.41;No.15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其他研究

  • 地方理工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河南高校专利数据的分析

    苏冬冬;

    以河南省92所理工类高校2010—2022年的专利数据为样本,从专利法律状态的视角分析了河南理工类高校技术研发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从专利管理体系、评价机制、转移转化水平、服务行业发展等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表明,现阶段河南理工类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大幅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仍面临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高价值专利不足、专利失效率较高、高校专利布局不平衡、专利转化运用效率不高、知识产权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以及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应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权属划分、奖励激励、绩效评价等配套政策,健全以保护和运用为导向的高质量专利技术成果评价机制,优化专利管理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专利运营服务供给,以助推高校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

    2025年04期 v.41;No.151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商号权的知识产权性质

    李林启;王誉洁;

    作为企业名称在商业活动中的专属使用权,商号权在功能、保护范围、权利取得方面区别于商标权。围绕着商号权的性质,存在着人格权说、财产权说、双重性质说及知识产权说4种学术争论。人格权说、财产权说、双重性质说都存在理论局限,无法与商号权的属性完全契合。商号权具备无形性、智力创造性、专有性、排他性、地域性等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其保护客体实质上是商事活动中形成的信息,具有区别性标志与识别功能。应将商号权视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纳入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进行保护。

    2025年04期 v.41;No.151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技典籍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以《天工开物》两种英译本为例

    杨雨;沈国荣;

    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需平衡源语文化保真与目的语认知适配的双重诉求。通过对比《天工开物》任译本与王译本发现:第一,任译本以历史考证与注解优先,凸显学术严谨性;王译本侧重可读性优化,强调译入语接受度。第二,二者在文化缺省处理上形成“显性补偿”(注释、直译加注)与“隐性补偿”(归化、省略)的策略分野。研究为科技典籍外译提供了可操作的补偿策略矩阵,揭示了跨文化意义再生产的平衡机制。

    2025年04期 v.41;No.15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